当前位置: 快讯 >
原乡凤翔家庭农场:“新农人”绘就“稻田理想”
2023-08-25 10:56:02    来源 : 光明网

山岚轻浮、草木叠翠。时值盛夏,沿着陈庙河继续向东,道路两旁的风景变了样,当看到一片葱郁的稻田时,湖北浠水县原乡凤翔家庭农场主示意,这附近都是农场租种的稻田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原乡凤翔家庭农场主名叫杨友连,是当地有名的返乡创业能人。经过多方学习和“取经”,在杨友连的带领下,创新“村社合一”模式,相继成立了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”和“有机稻米种植合作社”,以有机稻米种植产业为主体,让团陂镇野鹤山村、下河村等4个村村民的腰包“鼓起来”。

用好“新农具”,智慧农场助力脱贫

伴随着一阵急速的“嗡嗡”声,一架满载药液的无人机腾空而起,按照设定好的路线,来回穿梭、“飞防”作业,旋翼下巨大的气流推动农药雾流均匀地洒向稻田,为水稻披上“防护衣”。

原乡凤翔家庭农场监控大厅一方小小的屏幕,汇聚着田间地头的全部信息;一部普通的手机,就可帮助农民实现远程操作;一个智慧技术的应用,实现了提产又提质……打药不需人、育秧不下田,当前,除了处理部分“自生稻”及田边杂草需要人工操作外,只需数台各类“新农具”即可完成全年生产劳作。

购进各种新型农机设备,把传统的靠人工肩挑背磨的水稻种植逐步过渡到全程机械化种植,既节省了人力,又减轻了劳动强度。“以前我们传统种植水稻,用牛犁、钉耙掏、锄头掏、脚踩手按,费时费力,现在实行机械化操作,减轻了农民一半的负担,人也轻松。”杨友连说。

据了解,合作社目前流转野鹤山村、下河湾村、石龙庙村和蔡凉亭村等4个村土地,租金为每年500元/亩。近三年,联农带户3500多户,其中野鹤山村18户长期在农场务工,26户采取季节性用工方式参与;下河湾村30户长期在农场务工,45户采取季节性用工方式参与。

贫困户蔡得元说:“把土地租出去,还能分到钱,过去想都不敢想啊!我种了一辈子的田,没想到是杨友连让我脱贫了,真的要谢谢她呀。”

做好“稻文章”,绿水青山变成“金山银山”

近年来,这个昔日的“贫困村”以稻米产业为基础,发展适度集约化、规模化、机械化的现代农业,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将农耕和养殖融合,走出了一条传统农耕村庄的理想“稻”路。

杨友连介绍,农场现有土地总面积3518亩,其中荒、林地600亩,稻田1600多亩,水面200亩。现有小型水库3座,鱼池塘10口,放养鱼苗150000尾;现有存栏猪和山羊300只,散养鸡1000只,鹅260只;2021年绿化植树500亩,养殖水产70万斤。合作社现有收割机5台,农田车3台,深耕机4台,大型打田机6台,打药机1台,无人植保机6架,挖掘机1台,两头忙1台,拖拉机1台,撒肥机1台,播种机1台,微耕机1台。2019年合作社新增粮食烘干塔2组,日烘干能力70吨,2021年新增米机生产线,日生产量30吨。2022年新增冻库一座、大型打田机2台。2023年新增烘干机1组,日烘干能力100吨,高插插秧机2台。修建硬化合作社路面21公里。

原乡凤翔家庭农场办公楼全景。

这种“种养结合、渔粮共赢”绿色发展新模式,既守稳了“粮袋子”,又促进了农民增收,探索出一条多业协同、绿色循环的乡村产业发展新路径。

2018年原乡凤翔家庭农场被评定为全省科技示范户。

2015年合作社拥有野鹤山品牌商标,以收购烘干及粮食生产为主业,以基地为基础,着力打造绿色无公害特色产业,提高种植效益。2018年农场被湖北省农业厅认定为科技示范户。

稻田梦、生态鱼、康养休闲、白墙黑瓦……一个个景观仿佛一张张亮眼的名片,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美食和以文化体验、山水度假、乡村休闲等为一体的新型业态。这幅新画卷在杨友连脑海里酝酿多年,目前正在一步一步地实现。

“接下来,农场将进一步挖掘和弘扬‘稻文化’、做好‘稻文章’,深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,让田园更美、百姓更富、产业更兴旺。”站在稻田旁,杨友连对野鹤山村、下河村的未来充满信心。(王景飞)

X 关闭

相关文章

Copyright ©  2015-2032 华西变频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35   联系邮箱: 920 891 263@qq.com